还清白者清白 为担当者担当——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就《德州市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若干规定(试行)》答记者问
|
来源: 德州日报
发布日期:2017-08-25
|
|
近日,我市出台《德州市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若干规定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支持群众正常信访举报,打击诬告陷害行为,为受诬陷的干部澄清正名,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。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就《规定》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问:出台《规定》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?
答:近年来,按照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,市委从严管理监督干部,畅通各类信访举报渠道,群众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。但同时,故意诬告、散布谣言和不实消息等行为也时有发生,在干部群众中影响恶劣,既牵扯有关部门大量精力,更严重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。倘若对诬告者不严肃查处,就会破坏政治生态,助长歪风邪气,就会导致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少了一批敢于担当、敢闯敢试的干部,多了一批安于守成、为官不为的干部。
中央对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类信访举报工作高度重视,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“匿名诬告、制造谣言”的极端危害性,要求上升到党纪国法高度来认识和处理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》指出,党组织既要严肃处理对举报者的歧视、刁难、压制行为特别是打击报复行为,又要严肃追查处理诬告陷害行为。对受到诽谤、诬告、严重失实举报的党员,党组织应及时为其澄清和正名,并依纪依规对诬告陷害人进行严厉打击。今年7月,省委、省政府《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(试行)》也强调,要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,将诬告陷害行为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挂钩,对有诬告陷害行为的有关人员纳入失信“黑名单”。
去年3月,我市出台《德州市干部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办法(试行)》,指出对查无实据的问题,要及时澄清事实、消除影响,对诬告陷害、恶意中伤的,一经查实要从严处理。《德州市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若干规定(试行)》与容错免责办法一脉相承,旨在坚决驱除诬告陷害歪风邪气,为清白、担当的干部旗帜鲜明地撑腰鼓劲,激励和保护全市党员干部从严从实、奋发有为,加快推进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。
问:《规定》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有哪些?
答:《规定》适用于全市党员、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。同时《规定》还明确,村、社区干部受到诬告陷害类信访举报的,参照本办法执行,这为县乡各级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规定提供了依据。《规定》共5章22条,主要从适用范围、教育预防、认定查核、责任追究等方面,作出明确规定,体现了对党员干部合法权益的保护,更体现了严明纪律要求和法治精神。
问:如何预防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的发生?
答:狠刹诬告陷害歪风邪气,必须注重抓源头预防、抓教育引导、抓制度建设,将反对和抵制诬告陷害行为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、行动自觉。《规定》从5个方面提出了措施要求:一是突出党性教育,及时提领扯袖、吹风提醒、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正确看待个人得失、进退留转等问题。二是强化法纪教育,引导广大党员和公职人员守纪律、讲规矩。三是开展警世教育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警自醒、警钟长鸣。四是落实容错免责,认真落实《德州市干部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办法(试行)》,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,不给诬告陷害行为留有空间。五是提倡依法文明信访,支持保护党员干部通过正常渠道实名逐级反映他人的问题,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遵规守纪意识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的发生。
问: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?
答:《规定》所称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,是指故意捏造他人错误或者歪曲事实,向党政机关、组织或者领导干部作虚假告发,意图使他人权益受损、影响选拔任用甚至受到纪律处分和法律追究的行为,主要包括:通过来信、来访、电话、短信、网络等方式捏造歪曲事实进行恶意举报的;指使、唆使、胁迫、雇佣他人或者假借他人名义捏造歪曲事实进行恶意举报的;将道听途说、捕风捉影得到的不实信息,直接或经过个人加工后向有关单位恶意举报的,这一行为由虚假信息源头编造者和恶意告发者共同构成,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;其他诬告陷害他人的情形。
对涉嫌诬告陷害的信访举报有严格的界定程序,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“谁受理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分级进行调查核实。相关单位和党员、公职人员均能提出申请,各级纪检监察机关、组织部门为调查核实责任主体,相关部门单位积极配合,必要时由公安机关等单位介入,认定意见报市委或市纪委批准。对经认定确属诬告陷害的,及时向提出认定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反馈认定结果,并采取适当方式澄清事实,消除影响。
问:对诬告陷害人有哪些责任追究形式?
答:对认定有诬告陷害行为的人员,列入负面清单,作为选拔任用、评先树优、考核考评、社会诚信等工作的重要参考。根据有关规定和事实情节进行处理处分,对党员干部、公职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党政纪处分、组织处理;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,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,或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。对通过诬告陷害获得的不当利益,予以取消、撤销、收缴或者宣布无效。受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,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权利救济,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。《规定》保护群众正常信访,指出对因情况了解不全面或认识偏差而导致的错告、举报失实行为,不作为诬告陷害处理。强调要坚决防止借查处诬告陷害之名干扰妨碍监督、打击报复监督者,对发生的此类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。
问:我市将采取什么措施推进《规定》贯彻实施?
答:制度只有落实到位,才能够发威发力。为此,《规定》还要求建立纪检监察、组织、审判、检察、信访、审计等机关和部门单位信息沟通联系机制,加强信息沟通,及时发现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线索。明确党委(党组)对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工作负主体责任,对履职不力的,将严肃追究党委(党组)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。
我们相信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职尽责,将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类信访举报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,必将对纯洁全市干部队伍风气,净化从政环境,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,起到积极推动作用。
|
|
|